笠头螈身体呈现细扁的形状,体长大约在六十厘米左右,头部比身体还要宽。笠头螈的眼睛生长在身体上侧,口在身体下面。笠头螈拥有一条长尾巴,这样便于它在水中游泳,它的四肢软弱,经常在泥岸上休息。
笠头螈是一种生活在二叠纪的两栖动物,而且外形非常奇怪。笠(lì)头螈(yuán)是它的正确读音,而且它的名字由来与其身体外观有直接的关系。笠头螈属于壳椎类中的游螈目,在石炭纪的后期,游螈目五种开始向两个方向进化,一种进化为身体细长的鳗鱼状两栖动物,还有一种则出现了骨骼上的变化。笠头螈在进化过程中身体和骨骼都向着扁平且宽阔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它的头骨侧面和顶盖部位,开始向侧面快速生长,形成了一个三角,整个头骨状似斗笠,因此得名笠头螈。
在二叠纪时,地球上生活着很多大型的动物,当时地球上植被繁茂,而且巨螈从横,比如锯齿螈、长脸螈等。而笠头螈的体长只有六十厘米,在当时属于身体非常小的螈类,因此,它的食物多是以水中的浮游生物或者是小型鱼类为主。笠头螈喜欢在泥岸上休息,因此它也会捕食一些小型昆虫,与今天的蛙类比较相似。笠头螈的长尾巴适合在水中游泳,而它三角形的头骨,会让它在被捕食时使猎食者感觉不好下口。笠头螈在二叠纪属于食物链底端的动物。
笠头螈生活在距今2.7亿年前的二叠纪,栖息地是如今的美国德克萨斯州。笠头螈属于原始的两栖动物,是壳椎类中体型较小的一种。按照正常的情况来看,生活在距今如此遥远的古生物,今天应该已经灭绝了。不过在国外有人称见到过笠头螈,而且有相关的证据。但是在学术界中,这一说法一直没有被认可,没有公开的资料显示笠头螈还存在地球上。因为在古生代结束时壳椎类全部灭绝,笠头螈是否留下了后代也很难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