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蜈蚣是龙虱的幼虫,在池塘中常见的有龙虱、缟龙虱的幼体,对鱼苗危害较大。水蜈蚣的体形为圆柱状,具有一对钳状大颚,很像蜈蚣的毒螯,因而得名。幼虫呈现灰白色,以后蜕皮长大,长约3厘米,常用尾部露出水面呼吸。
成虫产卵于水草上,尤其是杏菜叶背面。常倒悬于水中,将尾部翘出水面,其实这是在呼吸空气。生活在长江流域一带的水体中,更喜欢生活在鱼塘里。每年的五六月间,是产卵繁殖后代的季节。貌恶、性凶而又贪嘴,惯用头部的一对大钳来夹食鱼苗或其它小动物。当夹住食物后,便从食道中吐出毒液,使之麻痹。
然后陆续吐出消化液逐渐将它消化,再吸入体内。人们将这种消化方式叫做“体外消化”。在一昼夜的时间里,会夹死10多尾小鱼苗。由于捕食鱼苗,危害渔业生产,人们便想方设法来对付:放鱼苗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杀死;池塘注水时用麻布过滤阻拦;往池中泼洒0.5-1ppm的晶体敌百虫,使在一两天内中毒身亡。
水蜈蚣样貌似凶恶的虫子,在西双版纳傣家人的餐桌上。据说经过高温烹调后,水蜈蚣可怕的毒液就不在了。黄焖的吃起来香辣中不失鲜味。油炸的水蜈蚣撒上椒盐后,则“蜈蚣未到,香气早已扑鼻”,一筷子夹起一只勇敢地送进口中,用牙轻轻一咬,立刻“咔吱”一声脆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