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是为了保护曹丕才死的吗?不是的。他的死,导火索就是他给杨训的那个批注。当时曹操刚晋升魏王,杨训就写了一篇拍马屁的文章给曹操。当时大家都骂杨训,说他是个马屁精。由于崔琰的工作就是举荐人才,杨训就是他举荐的,所以大家都说崔琰看走眼了。
崔琰生平看人很准,包括司马懿未成名时,他就对司马朗说他二弟比他强。崔琰听说杨训的事,就把杨训的马屁文章拿来随便看了看。看完之后,他就写下了电视剧里描述的那句话:“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翻译成现代话就是:“我看过了,这事办得还挺好。时间啊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也是会变的。”
于是,这就成了崔琰仇家的把柄。首先,“耳”这个字,在古代是一个比较随意甚至轻蔑的语气词。其次,“会当有变时”这五个字,出言不逊,仇家就诬陷崔琰讽刺曹操的王位坐不长。对于这种事,君王一般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但是,曹操虽然想杀崔琰,鉴于崔琰名声太大,也不敢明目张胆杀他。他认为,崔琰这种帅哥应该很注意自己的外表,于是对崔琰处罚了髡刑。髡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头发、胡子全都剃光。有人说:靠,免费理发也算用刑?
要知道,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以动的,所以古人都是留长头发。尤其崔琰是个帅哥,头都剃秃了,那时候又没有头套,还怎么见人啊?当然崔琰也不用见人,因为髡刑之后,他还有徒刑。结果髡刑实施了三天之后,曹操派人打听,发现崔琰还活着,就非常不爽:“崔琰非得让孤动刀吗!”
下属把这件事告诉崔琰后,崔琰说:“这是我的错,是我没理解大王的意思。”于是,崔琰自杀了结。崔琰之死,可以说是非常冤枉,前面那些话,都是仇家的牵强附会。如果我们从崔琰的角度理解他说的那句话的含义,就是:“我看过了,你赞扬魏王这事是对的。虽然现在有人骂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就不会再骂你了。”所谓的变,是杨训被骂这件事会变,不是说曹操当魏王的事会变。
然而,曹操就这么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害死了崔琰,让后人非常惋惜。不仅后人惋惜,当时很多人都惋惜。曹操杀了那么多人,只有崔琰最让人痛惜。一直到晋朝,甚至到了今天,还让后人替他觉得冤。这么比起来,可能窦娥也没这么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