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显示,历史开了个玩笑,周陵里的周文武陵实际是秦惠文王陵,周武王陵为秦悼武王陵。而且附近的周成王陵应为汉孝平王皇后陵,周康王陵应为汉孝元皇后陵,周共王陵应为汉成帝妃子班婕妤陵。
据《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传》提到:"文(周文王)、武(周武王)、周公葬于毕……皆无丘垄之处。"东汉崔寔《政论》称:"古者亩墓而不坟,文、武之兆(墓地),与平地齐。"说明周文王陵和周武王陵是没有封土的,而且战国之前,君主埋葬时"不封不树",其意就是墓地不封土堆,不种树木,而周陵有高大的坟丘,显然不符合西周君主的埋葬特点。史书记载,真正的封土墓葬最早也是在战国时期。所以现在当地人开玩笑说,周陵应该改为秦陵了。
到了唐代,君王认为封土工程量过于浩大,而且高土垒筑既不安全也容易被盗,所以均采取依山建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选择建在礼泉县北九嵕山,凿山建造。据说这一葬法是长孙皇后提出的,她在临终前对李世民说:"为了节俭,要薄葬,请因山而葬,勿需起坟"。这实际上是李世民自己的主张,借长孙皇后之名提出的。以山为陵,不过是利用人工难以造成的山岳雄伟的气势,以体现帝王气魄宏大,而且还可以达到防止盗掘的目的。后来的唐朝君主,死后就主要葬在从乾县到礼泉、三原,再到蒲城、富平一代,形成唐十八陵。
但在宋代以后,帝王的陵墓又恢复到秦汉的方上封土,宋称陵台。到了元代,又回到了远古时期墓而不坟的古制上,地面上没有任何封土标志,所以元代帝王陵墓只知记载在起辇谷,确切位置至今没有找到。从明清时期起,帝王陵的封土完全改变了方上之制,两个朝代30多个皇帝和上百个后妃的封土都采用了宝城、宝顶的形式,其中明朝帝王陵一般为圆形,清朝帝王陵多采用长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