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新似乎是第五代群体中的一个个例。除却他1993年的新作《五魁》,黄建新的作品始终在充当着当代都市生活的目击者与记录者。怀着一份盎然的兴味、深切的关怀与不无痛楚的思索,黄建新颇为敏锐地注视着激变中的大陆中国都市,观照着参与变革、而又经历“水土不服”、躁动与诱惑的人们。黄建新所瞩目的、所呈现的,是现代都市与都市人心灵的潜层风景。
不同于19世纪艺术家,他们在俯瞰芸芸众生之际,隐含着一缕温婉而无奈的微笑;亦不同于本雅明所谓的漫不经心的“流浪的波希米亚人"——城市游走者,黄建新的写作态度似乎置身于二者之间。其中有间离,有冷静的观照、思考、遣责与批判;有震惊,有对这震惊体验的反思与剖析;同时有一份亦痛楚、亦幽默的认同与投入,有着别样的人文情怀。
他始终是他所观照的都市人中的一个,他不能、也不愿漫不经心旁观着街市上的人流(且不论他所面对的并不是后工业社会的无名的人群)。他作品的间离感,是一个充分投入者的反思与内省;他的理性特征,蕴含着时代的体验,甚或挫败。
事实上,在异彩纷呈、新人叠起的1985年,当黄建新与他的《黑炮事件》在未期然之间出现在中国影坛之上的时候,激起的狂喜浪潮,以及必然伴生的情绪性敌意,事实上,来自于一种明确的、对现实主义作品的指认与拒斥。现实主义,这一在新时期电影中被不断高扬、不断呼唤的旗帜与纲领,此前始终处于一种话语的过盛与实践的匮乏之中。
而《黑炮事件》正以其鲜明的现实主义主题:知识分子的地位、以及现代进程中旧有的社会结构体制所造成的强大内耗;以其敏锐而大胆的现实主义力度投射于人们无名期待视野的中心。于是,较之此间叠出的第五代处女作,《黑炮事件》在社会接受层面上,引发了特殊的轰动效应与心理满足。
《黑炮事件》影片截帧,此片在构图和色彩的运用上都高度抽象,在国产影片中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版权归作者黄建新及西安电影制片厂所有。除去影片的现实主义力度,《黑炮事件》作为一部占有特殊地位的探索片,在于它将第五代所成就的空间语言(又称造型依托)用来营造现代工业/现代都市的造型形象。安东尼奥尼式的、大块面高饱和的、简洁并赋予象征意味的色块,在此并非用来呈现一处“红色沙漠”,而是作为饱含希望与光明的城市天际线的舒展与伸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