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大脑的动脉狭窄或闭塞,为大脑供血的动脉有两对,一对颈内动脉和一对椎动脉。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80%的脑梗死患者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在颅外的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常见的原因有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椎动脉狭窄扭曲、颈动脉瘤、颈动脉体瘤、多发性大动脉炎及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等。对于因颈内动脉、椎动脉狭窄闭塞导致的脑梗死,如果在发病前通过手术纠正动脉的病变,恢复大脑的正常血流则可避免中风。
颈动脉狭窄早期,部分患者只是在冠状动脉造影或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狭窄病变,表现为颈部可闻及血管杂音。缺血加重后,患者会出现脑短暂缺血性发作,如缺血发生在颈动脉系统,则表现为突发的肢体无力或瘫痪、感觉障碍、失语、单眼短暂失明,一般没有意识障碍。如果缺血发生于椎动脉系统,则表现为眩晕、复视、步态不稳,有时出现耳鸣、听力障碍、吞咽困难等。
无论缺血部位在何处,一般症状持续时间短暂,只几分钟到数小时,且不留后遗症,但同样的发作可反复出现,甚至一天几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小中风”。““小中风”症状轻微,持续时间短,和人们通常认为的“中风”不太一样,往往为人所忽视。可如果这种现象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在医学上称为“可逆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最严重的缺血则导致完全性卒中,即脑梗死。
我国脑梗死后70%~80%的患者因为残疾而不能独立生活?目前医学界比较公认的导致脑梗死高致残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忽视脑梗死急性期的康复治疗?根据发病时间脑梗死可分为5期:超急性期(<6小时)、急性期(6小时-3天)、亚急性期(3天-10天)、早期慢性期(10天-1个月)、晚期慢性期(>1个月)。起病6小时以内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或提示诊断尤为重要。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就应该开始康复干预,这能够减轻患者功能残疾,加速恢复进程,此时要尤其注意康复护理,关注患者意识是否清醒、吞咽功能是否恢复,注意患者的体位要合理,并经常变换不同的体位,即使患者肢体不能活动,也要帮助其在床上进行被动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