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流放地之一(其它为河北的沧州、黑龙江的漠河、四川的巴州和黔州、以及新疆和海南等地),相传原始社会时期,尧死后禅位于舜,尧的儿子丹朱为了避舜,从丹水迁到重山叠障、山林四塞的房县。(一说流放此地)后来,舜封此地为房子国,丹朱死后葬于城西南二郎岗,即今丹朱冢(一说城北30里尧子垭,尧子垭位于房县白鹤镇东浪村梨花坪与黄杨树村交界处)。
1.房陵首次大规模的流放活动始于秦代。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十七年(前240年),嫪毐叛秦,被秦始皇所杀,余党4000余家以及后来吕不韦万余家皆徒迁于房陵。接着是吕不韦被免职在蜀郡忧惧自杀后,其眷属和党羽及门下食客、家僮等一万多户数万人被流放到房陵。此外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灭代后,将代王也流放房陵。可见秦朝强盛时期,房县已为朝廷命犯的流放地。由于流放人口的增多,为加强治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房陵县,属汉中郡所辖。
2.始皇帝十二年(公元前235年),始皇帝赐吕不韦书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意在逼令自杀。吕不韦饮鸩自尽。其宾客私自将他葬于洛阳北芒山。始皇帝大怒,下令:其宾客参加葬礼者,如果是来自于韩赵魏三国的人,一律驱逐出境。如果是秦国本土人,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夺爵,迁居房陵;五百石以下的官员如果没有参加葬礼,则不夺爵,但仍要迁居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