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就是“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这也是“心灵鸡汤”风靡不衰的原因。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无需动脑就可大快朵颐。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处不在的压力,偶尔也需要这种激励味十足的“语言艺术治疗”。但其中的知识有可能存在谬误,也存在把心灵鸡汤套上名人的“张冠李戴”的现象。
人不只胃肠有饥渴感,心灵也要给养,于是就有了“心灵鸡汤”。“吃”多了,难免会花开两朵,要么腻歪,想换口味;要么痴迷,至死不渝。“反心灵鸡汤”没有“心灵鸡汤”的温暖,但某种程度上有着与“心灵鸡汤”相同的功效,味道是辛辣、扎心了点,却一样提供慰藉心灵的能量。众口难调时,多一些选择,未尝不是好事。不管什么“鸡汤”,可口、怡情就好,大不必太放在心上。
“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如果是石头,到哪里都不会发光的”、“假如今天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因为明天生活还会继续欺骗你。”网络刮起一阵“反心灵鸡汤”旋风,各类段子引发网友追捧。
禅师、佛祖、于丹、白岩松、李嘉诚、柏拉图、延参法师……那些年,我们被灌过的心灵鸡汤。物极必反,当心灵鸡汤铺天盖地地在微博、微信、空间、校内人人网充斥泛滥时,一股“反心灵鸡汤”的风潮不胫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