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街是西安著名的一条以文化为标志的老街,集合了石刻文化、佛学文化、关学文化、儒学文化、城墙文化等诸多文化脉流。时至北宋,此地改为祭祀孔子的文庙;明成化年间,西安府学、咸宁县学和长安县学相继落成,围绕文庙形成了“一庙三学”的官学中心,三学街因此得名。
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在历史上来说也就是官学。从汉平帝始,开创了太学立庙,祭祀孔圣的先河。唐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遍及九洲。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在长安城务本坊设立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唐末天祐元年(公元904年) 太学从移务本坊移于城内“尚书省之西隅”,后来移迁三学街街区,成为京兆文庙。
北宋知永兴军事范雍奏准,在京兆文庙创办了京兆府学后,金京兆府学、元奉元路学、明清西安府学,皆沿设于此。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废科举,改学制,西安府学停办。如今属于碑林博物馆的展区范围。
长安县学经过迁移、增修和损毁,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如今只在马路上留下两道门,成为了历史。咸宁县学也仅剩下魁星阁和魁星楼了。在古代人们常以槐指代科考,考试的年头称“槐秋”,考试的月份称“槐黄”。唐李淖《秦中岁时记》载:“槐花黄,举子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