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有两个孩子。曹文轩,北京大学教授,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国际安徒生文学将获得者,“影响世界华人大奖”获得者。这样一位名教授、名作家,面对即将高考的儿子高三一年是怎么与儿子相处的呢?
曹文轩出生于江苏盐城。童年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生活贫困。物质极度匮乏是那个时代最显著特征,几乎每个冬天都会发生几起流浪汉冻死在教室里的事儿。那时候能够温暖他的是家中父亲费尽心思藏着的一套《鲁迅全集》。这部《鲁迅全集》伴曹文轩度过了整个求学阶段,也激励他强烈的求知欲,20岁时,便考取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毕业之后,因为成绩优异,被留校。作为一个经受过苦难通过高考从一个贫穷封闭的小乡村走进大都市甚至国际的学者,对于高考更有着深刻的理解。
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陪伴孩子。儿子到了高三,曹文轩说,每天一定抽出时间好好陪孩子,照顾孩子,以尽家长责任。每天孩子放学回家,听到孩子脚步声,他只要在家一定会起身,走到门前,放开门,做出一个请进的动作,伸手接过孩子身上的书包。可惜,孩子并没有领父亲这份好意,常常推开父亲伸过接书包的手。
曹文轩以为这只是暂时的不适应,过一段时间习惯就好了,就像小说、电影里写得那样,儿子回来或者扑向父亲的怀抱,或者笑容满面向父亲问好。但是让曹文轩失望了。自始至终,儿子对曹文轩的这番好意都是抵制和排斥的。
曹文轩以为,这样的方式可能不适合他与儿子的相处之道。儿子的脸色像天气一样阴晴不定,曹文轩想,也许是孩子压力大,他努力地想做点什么呢:儿子奋战高考父亲也不曾缺席,但是孩子对自己这番好意却是如此拒绝,这多少有些令他失望。曹文轩也像许多普通父亲一样,一方面做着不管孩子是否接受只求自己心安的事儿,一方面也学会自我宽解只求问心无愧的心安理得。他和妻子商量制定儿子食谱和营养配方,共同营造安静和谐的氛围,尽量避免客人来访、亲友登门。